蒙古族器樂現狀
- 時間:2022-01-14-15-06
- 來源:北方音樂
- 作者:恩和
《蒙古包情緣》郎旭 8歲 選自《少兒畫苑》國際少兒書畫大賽
蒙古族器樂現狀
長久以來,蒙古族器樂滋潤著蒙古人民的心田、熏陶著他們的品格,是他們重要的精神支柱。隨著社會的發展,文化環境的改變,蒙古族器樂的社會影響力也在逐漸降低。今天,蒙古族器樂雖在現代音樂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發展前景不容樂觀。下面就蒙古族器樂現狀做詳細分析。
(一)器樂作品較少
器樂的發展需要作品的推動,只有具備好的作品,器樂的獨特性、藝術性才能得到顯現,器樂才能被人們廣為熟知。結合現實生活不難發現,人們談論音樂時,總是先談論曲目,然后才涉及到樂器本身。如人們通過欣賞《高山流水》認識了古琴,通過《天空之城》知道了鋼琴等。蒙古族器樂也是如此,盡管人們最先發明器樂時只是用了幾個簡單的旋律與音符,但器樂的廣泛推廣與長久流傳總是與曲目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如先后有多位作曲家、作詞家為馬頭琴制作了多首優秀的曲目作品,推動了馬頭琴的蓬勃發展;二胡更是借助《賽馬》這一名曲,成為家喻戶曉的樂器。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可以凸顯樂器特殊性的優秀演奏作品越來越少,鮮有新作品出現,演奏曲目的匱乏、優秀作品的缺失直接影響了蒙古族器樂的發展,使其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為具有消亡風險的音樂文化。
(二)教育滯后,人才缺失
蒙古族器樂的發展需要有優秀的人才做支撐、做推動,優秀人才只能出自教育。當前,音樂教育在我國相對缺乏,以蒙古族器樂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育則少之又少。教育的缺失直接導致人才的匱乏,而在缺少專業、優秀人才的情況下, 蒙古族器樂難以取得長遠發展。對當前這一現狀進行分析,之所以會出現專業人才缺失的問題,一方面與教育有關,我國關于蒙古族器樂的教育較少,相關課程設置嚴重不足,且缺少優秀教師,導致實際教育效果難以達到預期水平;另一方面則是由于社會環境的變化,廣大青年群眾熱衷于流行音樂而對傳統音樂文化喪失興趣,經調查發現,校園中喜歡蒙古族器樂的學生數量十分有限,大部分學生對蒙古族器樂缺乏興趣,認為它們與流行沾不上邊,復雜難學,因而不愿學習蒙古族器樂相關內容。
(三)缺乏良好的社會傳承環境
社會環境是影響音樂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重要因素,蒙古族器樂的傳承需要良好的社會環境做保障。當前,通俗歌曲充斥,快餐性質的音樂甚至低俗暴力等低層次音樂作品大肆流行,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群眾的審美標準與音樂品味,壓縮了傳統器樂的生存空間。與這些制作簡單、成本低廉的通俗音樂作品相比,蒙古族器樂相關作品的制作需要花費大生產周期長,且受眾人口少,因而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放棄傳統音樂而跟隨大眾腳步制作一些快餐式音樂作品,這對蒙古族器樂的傳承與發展而言無疑是雪上加霜。當前,網絡、電視以及廣播是傳播音樂的主要途徑,但一些網絡平臺并不能將蒙古族器樂的獨特魅力充分展示出來,使人難以感受它的樂趣。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文化部門也缺少對蒙古族器樂的輸出與引導,在宣傳上有所缺失,均給蒙古族器樂的發展帶來阻礙。
(四)樂器制作工藝落后
蒙古族器樂制作工藝是蒙古族器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在推進蒙古族器樂不斷傳承、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蒙古族器樂是蒙古族音樂作品的載體,是蒙古族人民的寄托。新時期背景下,只有不斷完善、改良蒙古族器樂制作工藝,制作出更為精良、精美的樂器,方能讓蒙古族器樂文化永久傳承下去。當前,在推動蒙古族器樂傳承與發展過程中卻出現了器樂制作工藝落后等問題,使蒙古族器樂的傳承發展受到阻礙。我國蒙古族部分地區的樂器制作仍以傳統手工制作為主,較少融入現代科技工藝,因而制作效率較低;蒙古族地區或全國范圍內制作馬頭琴、火不思等樂器的機構、人員較少,學習與傳承這門手藝的人員也不足,出現了傳承斷層的情況,使得蒙古族器樂制作工藝面臨著失傳的風險;蒙古族器樂制作過程中,在器樂的規格、制作手法、質檢標準等方面存在較大隨意性,缺乏統一標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器樂的正常制作生產。
(責任編輯:符文強)
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編僅作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所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文章信息,標題:蒙古族器樂現狀,作者:恩和,來源:北方音樂 ,來源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