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頭琴的歷史概述
- 時間:2022-01-14-14-32
- 來源:東方教育
- 作者:何子軒
《蒙古娃娃》武文璇 7歲 選自《少兒畫苑》國際少兒書畫大賽
馬頭琴的演變已經在一定意義與程度上被理論界的前輩們梳理清楚,雖然仍存在著不同角度與出發點的看法,但本文仍以理論界前輩的研究為基礎,為讀者呈現馬頭琴的進化歷程。
馬頭琴的淵源要從唐朝開始。國土的廣袤涵蓋著疆域內諸多地區的民族和部落,國力的強盛又吸引了海內外眾多地區和民族來到“天朝”所在的中原大地,使得這一時期不同地區和民族之間在各個方面進行了積極的交流,各地區和民族優秀的文化在中原大地交相輝映,“胡琴”一詞應運而生?!昂?,原是胡人樂器之意。一般來說,是泛指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或西域之樂器,但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含義和所指又有所不同。唐代胡琴的含義,應理解為泛指我國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和西域傳入中原的彈撥樂器為妥?!?/span>
火不思是我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人民共同創制的一種彈弦樂器,出現于公元前1世紀初,“其形制如琵琶,直頸,無品,有小槽,圓腹如半瓶,以皮為面,四弦皮絣,同一孤柱?!?《元史·禮樂志》載)根據其形制及演奏方式可以將其劃歸至“胡琴”類中。但“火不思”之名卻始于元朝,筆者為了將馬頭琴的發展歷程說得簡單明確而直接將“火不思”之名用于唐朝。
到了宋朝,北方少數民族崛起,各少數民族之間,少數民族與宋朝之間的征伐混戰,分化合并,加速了各民族文化的交融,火不思在少數民族中發展成為拉弦與彈弦兩種演奏形態,其中的弓弦火不思又是先從新疆的棒(竹)擦火不思傳到西夏發展成為在西夏的馬尾擦弦火不思,也就是所謂的“馬尾胡琴”。此時的拉弦火不思是四根弦,與兩根弦的馬頭琴還有較大的差別。
蘇赫巴魯先生認為:“由彈撥樂火不思到拉弦樂胡琴,這是一大變革,并為清代出現的‘潮爾奠定了基礎?!?/span>
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后揮師南下并迫使西夏求和,在征用的西夏音樂中包括了“馬尾胡琴”,也就是拉弦火不思。蒙古族很快接受了“馬尾胡琴”并將之用于宮廷、生活、信仰等諸多方面,并稱之為“潮爾”。
忽必烈帶領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了元王朝,元宮廷雖然實行了民族分化政策將漢人貶為最低等公民,但為了更好地統治中原大地,建朝之初仍實行了開放的文化政策,使得各民族優秀的文化迅速交融,吸納,革新,蒙古族使用的“潮爾”也兼收并蓄了各民族較為先進的樂器的優點,并演變為二弦拉弦樂器。(《元史·禮樂志》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頸龍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雖然蒙古族內將其稱之為“潮爾”,但以漢族的角度卻將其稱之為“胡琴”。為了使敘述更明確,筆者仍將使用“潮爾”一詞,以順理整個演變過程。
明清時期,準確地說,在明代,“潮爾”在荒漠的北元勢力中見證了八旗兵南下,清朝建立?;侍珮O平定蒙古部落后獲其音樂,“潮爾”也從此再次進入中原清朝宮廷。在明清的歷史車輪隆隆向前的之際,“潮爾”也在蒙古族中日趨繁榮?!懊晒琶褡迨窃从诙嗝褡?,多部落的聯合——融和的共同體,所以蒙古族文化藝術就呈現各部族鮮明的多元個性,音樂上也自然出現了多樣的風格。隨著蒙元帝國的覆滅和北元時期漠北各蒙古部族的紛爭割據,這種多元的個性顯得更為鮮明和突出,加之‘潮爾本是民間樂器,均由民間藝人根據地理環境、自然條件以及部族審美情趣、個人愛好和技術水平而自行制作,因而也自然出現形制和名稱不同、定弦與演奏方法各異的‘潮爾?!?/span>
“‘潮爾進一步演化并統一為馬頭琴的稱謂,大約是在清末民初期間。由于蒙古族世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駿馬不僅是牧人生活的伴侶,還是交通之工具、戰爭之輕騎。因此,駿馬在蒙古人心目中是有靈性的朋友,是意志和力量、勇敢和戰斗、勝利和榮譽的象征,而自遠古以來逐漸形成的各部族部落的圖騰崇拜式的龍、獅、鹿、螭、怪獸、骷髏等,在人們觀念中愈來愈遙遠而淡漠。所以,牧人自然愈來愈愿意把駿馬與‘潮爾聯系在一起。隨著‘潮爾由剜木為槽、渾然一體的琴身,逐步向拆卸方便、音箱與琴桿分離組合轉移,潮爾的琴首,也逐漸統一為馬頭,于是,古老的‘潮爾,就逐漸演變為‘莫林潮爾,即現代的馬頭琴了?!?/span>
當然,“‘潮爾向馬頭琴的演變,是經過較長的一段時間,至少在內蒙古草原上,由清末民初馬頭琴產生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各種頭雕和無頭雕、雙頭雕的‘潮爾與新興的馬頭琴并置發展了30余年。這期間,所謂馬頭琴的革新,基本是象征性的變化?!R頭琴的實質性革新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span>
(責任編輯:符文強)
聲明: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摘編僅作學習交流,非商業用途,所有文章都會注明來源,如有異議,請聯系我們快速處理或刪除,謝謝支持。
(原文章信息,標題:馬頭琴的歷史概述,作者:何子軒,來源:東方教育 ,來源地址:))